中醫及中醫專科服務
花卉藥用,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戰國時期,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醫書《五十二病方》中的辛夷及芫花是最早進入方藥的花類草本。到了兩漢時期,中醫學上的第一部中藥專著《神農本草經》亦記載了以花卉作為藥用用途,如菊花、芍藥及牡丹等。明代的《本草綱目》,所記載的藥用花卉更為豐富,共有130 多種花類中藥入書。現代常見的滋補明目的中成藥「杞菊地黃丸」, 當中的八味藥中就有菊花、枸杞、牡丹、山茱萸及地黃這5味是源自可供觀賞的花卉植物。再如坊間常見治療外感的「銀翹解毒片」,「銀」和「翹」分別指金銀花及連翹這兩種花卉。
日常所說的「花」,一般指的是其盛開的時期。而花具體入藥的部位,可按品種而有所不同,主要有花朵、花蕾、花穗、花粉、花蕊、花盤、花莖、花枝等。其中以花朵及花盤入藥最多,如野菊花; 其次為花蕾,即未開的花,如辛夷花、丁香花、款冬花等;而白茅花、玉米花等則是以花穗入藥。
輕清宣暢,善走上焦
取類比象是古代中醫學用來認識本草的方式之一。花,「輕清宣暢,善走上焦」,所指是花類草本的清、揚、升、散的特點,且芬芳之氣有辟穢、燥濕、解鬱等多種功用。凡花類中藥,質地輕揚,多主升浮。花長於枝葉的上部,有升散之象,中醫學認為善走上及走表,入上焦(人體橫膈膜以上的部位)居多。加上花朵輕柔嬌嫩,向四周散開,因此也多有開鬱通閉、宣散透達等作用。當中也有例外,「諸花皆升,旋覆獨降」,說的是旋覆花入藥有沉降之性。以下篇幅會簡介花類中藥的主要特點並各引2個例子的花藥。
花香解鬱,善療情志
古代醫家認為,花類中藥對於情志類疾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花類中藥多入肝經,有疏肝解鬱的功效,可改善焦慮及抑鬱的情緒。《香易塘醫話》中言:「婦人善懷而多鬱,又性喜偏隘,故肝病尤多,肝經一病,則月事不調,艱於產育,婦科之症,強半由此」。女子乃陰柔之體,以肝為先天,肝藏血,主疏泄,與調暢情志密切相關,若肝藏血、主疏泄功能異常,則導致經、帶、胎、產等疾患。
綠萼梅 – 性平; 疏肝解郁,理氣和胃。
合歡花 - 性甘、平; 舒鬱理氣安神、活絡養血。
通利經脈,活血祛瘀
鬱者當舒,閉者宜宣,花類中藥氣味芬芳質輕,活血類花類藥藥性並無規律,偏溫、偏寒皆有,惟多數偏溫。
紅花 - 性辛、溫; 活血通經,散瘀止痛 (孕婦慎用)。
玫瑰花 - 性甘、微苦,溫; 行氣解鬱,和血,止痛。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按中藥望聞問切理論言,聞之清涼味的中藥,其性大都性寒涼,而寒涼之性的藥物多具有清熱、涼血、解毒等功效。因其性寒涼,故脾胃虛寒者不可久服,孕婦亦需在辨證下使用。
槐花 – 性苦,微寒; 涼血止血,清肝瀉火。
金銀花 - 性甘,寒; 宣散風熱,清熱解毒 (不適用於蠶豆症/G6PD缺乏症)
下氣化痰,降逆止嘔
辨治疾病時若從肝論治,尤重肝脾之間的密切聯繫。若肝脾不和,「土壅木鬱」,此時若過於溫燥辛散,更易耗傷氣陰,這時可更考慮優先使用花類藥。花類藥多具升浮之性,但也有例外,如旋覆花主降,厚朴花能升能降。
旋覆花 - 性味苦,辛、鹹,微溫; 降氣,消痰,行水,止嘔。
厚朴花 - 性苦,微溫; 理氣,化濕。
花類中藥因其功效甚廣,在臨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花卉入藥,花香淡雅,質輕性多平,多為藥性流通活潑輕靈之品,無損耗氣機及劫傷陰液之弊。相比峻猛攻伐之品,花類中藥對於秉性柔弱的女子而言更為適合,故在婦科疾病中應用甚廣。
(文中中藥應在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