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預防及監測計劃


肝炎是由過濾性病毒引起的傳染病,患者因受到過濾性病毒入侵而引起全身性的感染,其中以肝臟遭受到的傷害最嚴重。肝炎主要分為甲、乙、丙、丁、戊五種,而香港最常出現的為甲型、乙型及丙型肝炎。
甲型肝炎(下稱「甲肝」)主要通過食用不潔食物感染,有機會引起暴發性肝炎,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本港目前大約8%人口為乙型肝炎(下稱「乙肝」)帶病毒者,即每13人中有1名帶病毒者。其傳播的主要途徑是由帶病毒母親於分娩或襁褓期間把病毒傳給嬰兒;與帶病毒者作性接觸;共用剃刀、針筒、牙刷,或透過穿耳、紋身、傷口或血液的接觸被傳染。
資料顯示,約25%至40%患者的肝臟組織會持續受到破壞,繼而演變成肝硬化甚至肝癌。40歲以上男性、有吸煙/ 飲酒習慣或有患肝病近親的帶病毒者,屬肝硬化及肝癌高危人士。
丙型肝炎(下稱「丙肝」)的傳染途徑包括輸入帶病毒的血液或血液製成品、與感染者有性接觸或共用針筒。丙肝會令帶病毒者增加患上肝硬化或肝癌的機會。
丁型肝炎與乙肝的傳染途徑相似,可導致肝硬化及肝癌。
戊型肝炎傳染途徑主要經不清潔食水傳染,亦可經血液或體液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