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及中醫專科服務
中醫治療腕管綜合症
2025年11月3日
註冊中醫師陳俊偉
腕管綜合症是由手腕「腕管」內的正中神經受到壓迫所引起的。常見症狀包括拇指、食指、中指及半邊無名指的麻木刺痛,夜間更加明顯,疼痛可能放射至前臂;嚴重者會出現握力下降及大魚際肌肉萎縮,甚至雙側均可見。常見誘因包括重複性手腕活動、提重物、長時間使用鍵盤滑鼠、肥胖及類風濕關節炎等。此外,使用震動工具及從事強力抓握的工作,也會增加風險。
中醫如何看腕管綜合症
中醫一般將腕管綜合症歸入「痺證」或「筋痺」的範疇,認為其多由反覆勞損、氣血瘀阻與寒濕阻滯所致,進而導致經絡不通而引起手腕及手指的麻木、痛脹、夜間症狀加重以及抓握無力。治療以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溫經通絡為主,並配合調整用手腕的習慣為主。
辨證分型
- 氣滯血瘀:痛有定處、刺痛、按之痛甚,局部可腫脹、色暗。
- 寒濕痹阻:遇冷加重、酸脹痠痛、遇熱紓緩,晨僵較著。
- 氣血兩虛/肝腎虧虛:久病不癒、酸軟無力、夜間麻痹影響睡眠,恢復緩慢。
針灸治療
常用穴位包括:內關、外關、大陵、合谷、陽池、陽溪、勞宮、魚際等,留針約20至30分鐘,行氣活血、通絡止痛。每週治療1至2次,並配合日常生活調整,一般1至2個月觀察療效;大多數患者的麻痛與夜間症狀會有改善。
推拿
- 以鬆解屈肌群、腕屈肌腱與橫腕韌帶周邊軟組織為主,筋膜放鬆與松解粘連,改善局部循環與神經滑動。
- 局部按壓阿是穴與經絡筋脈,但須以患者的疼痛耐受為度,避免過度刺激引發反應性水腫。
中藥內服與外治
- 方藥:以活血化瘀、益氣通絡為主,早期可兼祛寒除濕,後期則可酌加補肝腎、強筋骨的藥材。
- 常用藥物:桂枝、當歸、威靈仙、川芎、乳香、雞血藤、紅花、透骨草、伸筋草等;外用熏洗常以海桐皮、透骨草、威靈仙、桂枝等。
- 熏洗與外敷:溫熱藥浴腕部,助血行祛寒、鬆解筋膜黏連,與針灸並用可增加療效。
生活調整
- 減少誘發動作與重複負荷,工作間隙應規律伸展。必要時,夜間配戴腕托以保持手腕中立位,減輕神經壓迫。
- 使用鍵盤和滑鼠時,應保持與前臂同高,避免腕背屈或掌屈長時間處持續相同姿勢;逐步增加前臂與握力訓練以平衡負荷。
- 每45至60分鐘進行腕屈伸與神經滑動練習,配合前臂伸展與握力漸進訓練,避免長時間固定姿勢。溫熱護理以減張力與促循環;晚間腕托維持中立位,有助緩解夜間症狀。
療效與預期
大多數症狀輕至中等的患者可先行非手術治療。在針灸配合中藥、手法治療及工作環境調整下,大多數患者於數週至兩月內夜間麻木及痛脹減輕,手部功能亦可逐漸改善及痊癒。如夜間痛麻嚴重,感覺進展遲鈍、拇指魚際萎縮或握力明顯下降,應考慮西醫介入治療。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有疑問,請先向註冊中醫師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