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及中醫專科服務
註冊中醫師李樂詩
「濕滯」是香港本地俗語,意思是指阻滯、停滯不前及遇上麻煩。相信大家在許冠傑的名曲「半斤八兩」中也聽過這一句「確係認真濕滯」,可見這個用詞非常通用。而在中醫理論中,「濕滯」同樣有著停滯、阻礙及不暢快的意思。「濕滯」的成因是由濕邪過度入侵身體而引起,而「滯」就是指因此而引起的阻滯,表示體內濕氣過重,令人體各種功能受阻礙。
究竟甚麼是濕邪呢?在人的身體內,水有各樣的功能,例如滋養潤澤各個臟腑器官、運載營養和廢物及維持陰陽平衡等。但當體內的水液滯留,未能作出正常代謝排泄,就是中醫理論所說的「濕」了。
「濕」可分為「外濕」和「內濕」。「外濕」是與外在環境相關,例如連續天雨、居住在臨近海邊或長期在濕冷環境中工作等,都有機會讓外在的濕氣入侵人體,繼而出現頭痛、頭重、四肢困倦及關節痠重等問題。「內濕」則多與自身體質有關,尤其是脾胃虛弱的人,一旦飲食不節,過食肥膩及生冷等食物,就會很容易引致濕濁內生,形成腹脹、食欲不振、大便散爛、身體油脂分泌過盛而脫髮和長暗瘡等症狀,造成各種不適的感覺。
針對「濕滯」的情況,我建議大家應從脾胃入手,首先注意脾胃保養。脾胃就像一個人體內的「摩打」,一直在推動身體內的氣、血及水液運行。如果脾胃受傷,這個「摩打」就會運轉不順,繼而血氣和水液的運行亦會運行不暢。因此,要減輕或避免「濕滯」,最重要就要注意脾胃健康。
在此介紹一款「祛濕茶」,使用健脾祛濕的中藥作為主要成分,促進水液運化,有助脾胃的健康。
成分:白朮30克、茯苓20克、赤小豆20克、白扁豆20克、生薏苡仁20克、熟薏苡仁15克、陳皮10克、蜜棗3個(4人份量)
做法:將上述材料放在水中浸泡20分鐘,放入窩中加熱,大火燒至水滾後可轉小火,共煮約1.5小時,即可飲用
功用:健脾和胃,行氣化濕
注意:痛風患者慎服
很多時我都會被問及:「醫師,我應該食甚麼食物?要煲甚麼湯水?」是的,祛濕茶可以幫助大家祛除濕氣。可是除了上述提及的祛濕茶外,更重要的是戒口呢。試想想,一條喉管漏水,如果只清理地上的水漬而不維修喉管本身,地上積水的問題是難以徹底解決的。如果能配合戒口,減少進食生冷、肥膩或過甜的食物,就可以減少對脾胃的負擔,讓脾胃運作更健康,身體的「濕滯」就會有所改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