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及中医专科服务

袪湿有法莫用错
2023年3月2日

註册中医师李逸智

 

由于香港处于岭南沿海地区,潮湿的气候从春天开始便影响着香港人的日常起居生活,今天就跟大家介绍何谓「湿邪」以及如何袪湿。

 

湿邪亦分为两种:一是内湿,即由于脾失健运,导致水湿停聚;二是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或居住于潮湿环境所致。内湿和外湿均可互相影响,外湿困脾日久则可导致内湿,而内湿不化亦易招致外湿。

 

湿邪主要有四大特点:1.湿性重浊;2.湿为阴邪,易伤阳气;3.湿性黏滞;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根据湿邪在人体的不同部位可表现为头重如裹、全身困重、四肢酸重无力、大便溏泻或排便不爽、小便混浊、带下过多、湿疹浸淫流水、水肿等症状。


中医理论会根据湿气的类別而使用相应的「祛湿」药物,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1. 脾虚湿困:本质是脾虚,因此多用具有健脾益气祛湿功效的药材,如党参、白朮、白扁豆等健脾益气药,以及茯苓、薏苡仁等利水渗湿药。
2. 寒湿中阻:本质是寒和湿结合,不可用清热祛湿的方法,否则如雪上加霜。多用具有温阳燥湿,行气利水的药材,如干姜、豆蔻、苍朮、厚朴、白朮、陈皮、半夏等。
3. 湿热内蕴:本质是湿和热结合,不可用温阳燥湿方法,否则如火上加油。多用具有清热燥湿功效的药材,如滑石、茵陈、黄连、黄芩、黄柏、苦参、车前子等。
4. 湿邪困表:本质是外来湿邪侵犯人体,犹如感冒一般。多用芳香化湿宣表的作用的药材,如藿香、佩兰、苍朮、厚朴、砂仁、豆蔻、草果等化湿药。
5. 湿滞经络:本质是湿邪阻滞经络,如车祸导致交通挤塞一般,常见症状是四肢困重、肩颈紧痛等,並会因天气变化而加重或减轻。此类多用祛风除湿通络功效的药材,如羌活、独活、防风、木瓜、蚕沙、桂枝等祛风寒湿药。
6. 湿毒浸淫:本质是外湿和热毒的结合,多用具有化湿解毒作用的药材,如秦艽、丝瓜络、桑枝、络石藤等祛风湿热药,以及土茯苓等清热解毒药。

此外,湿气既然有个「气」字,就不能不使用理气药以协助祛湿,使药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用理气药包括陈皮、厚朴、木香、砂仁等。


除了内服中药之外,在日常生活还有三大注意事项:
1. 饮食忌生冷、肥腻之品,以免损伤脾胃运化功能,导致水湿停聚体内。
2. 适当进行带氧运动,适度出汗亦有助人体排出湿气。
3. 避免涉水冒雨,尽量远离潮湿环境,保持居住环境干爽,从源头减少接触湿邪。

此外,大家亦可配合穴位按摩,透过刺激相应的穴位,增强身体气血流通和脏腑功能,从而排湿或加强身体抵御外来湿邪的能力。常用穴位有:

足三里:在小腿,属足阳明胃经,具有调理脾胃、扶正培元的功效,是常用的保健要穴。
丰隆:在小腿,属足阳明胃经,具有和胃化湿的作用。
三阴交:在小腿,属足太阴脾经,具有健脾助运、调理气血、祛风除湿的功效,是常用的保健要穴。
阴陵泉:在小腿,属足太阴脾经,具有运中焦、化湿滞的作用。
天枢:在肚脐旁,属足阳明胃经,具有扶脾化湿,理气消滞的功效。

脾俞:在后背部,属足太阳膀胱经,具有健脾和胃利湿的功效。

 

以上内容只供参考,如有疑问请自行谘询註册中医师。

online boo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