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及中醫專科服務
註冊中醫師李芷悠
痛風是一種尿酸過度沉積而導致的疾病,常見的症狀是單一關節的紅腫熱痛,較常見於細小、下肢關節等位置,例如腳趾頭、腳眼等。隨著人的平均壽命延長及飲食與生活方式的改變,痛風變得更為普遍。
痛風的形成涉及多種因素,主要包括尿酸生成過多、尿酸排泄減少、飲食習慣、肥胖和遺傳因素等。尿酸生成過多通常是源於體內嘌呤代謝紊亂,一些疾病(如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某些藥物的使用也可能影響嘌呤代謝,促使尿酸生成增多。尿酸排泄減少則多與腎臟功能問題有關,例如腎絲球濾過率降低及腎小管分泌功能出發障礙等。長期攝取高嘌呤食物(如動物內臟、海鮮及肉類濃湯)以及飲酒(尤其是啤酒),也是痛風形成的重要原因。此外,肥胖者體內脂肪含量高,脂肪代謝過程會影響尿酸的代謝,肥胖者往往運動量較少,身體代謝亦較緩慢,不利於尿酸的排出。而痛風亦有一定的遺傳傾向,家族中有痛風患者的話,親屬患痛風的機率相對較高。
在中醫理論中,痛風屬於「痺症」範疇,古代醫著中被稱為「歷節風」或「白虎歷節風」。痛風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其疼痛劇烈如虎咬,且發作突然,來去如風。中醫認為,痛風的發病特徵多因患者的虛勞狀態使身體正氣不足,外界風寒、濕熱的邪氣,容易侵入機體,閉阻經絡,導致氣血不通,從而引起疼痛及關節腫脹。
中醫在治療痛風時,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四診合參,調整處方用藥。治療分為發作期和緩解期。發作期屬於邪實,常用方劑包括桂枝芍藥知母湯,還有四妙散、桃紅四物湯、茵陳五苓散、瀉化逐瘀湯等,這些方劑會根據痛風的不同治法(如清熱利濕、化痰祛瘀、健脾利濕等)進行加減使用。緩解期為正虛,需糾正身體虛勞狀態,常用方劑有小建中湯等。此外,針灸也對痛風有治療作用。急性期可採用瀉法,在局部張力較高處進行刺絡放血。針對疼痛劇烈者可用火針,施針後一般疼痛或會加重,但通常可在2至3天後緩解。緩解期以調和氣血為主,可用艾灸溫經通絡。
痛風的日常調護同樣重要。首先,調整飲食模式是關鍵,患者應減少高嘌呤食物的攝入(如動物內臟、海鮮等),多進食新鮮蔬菜、水果及全穀物等低嘌呤食物。同時應避免飲酒,因為酒精會干擾尿酸的代謝並使尿酸升高。其次,透過適當的飲食和運動來減輕體重,可降低痛風發作的風險。每天飲用至少2000毫升的水,增加水分攝入有助尿酸排出。規律運動能增強體質,改善代謝功能,但應避免過度運動,以免誘發痛風發作。
總而言之,痛風是一種複雜的疾病,而中醫為痛風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療選擇。在日常生活中,患者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期進行體檢,關注尿酸水平的變化,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有疑問,請先向註冊中醫師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