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及中醫專科服務
註冊中醫師李逸智
現代人對健康的關注日益增加,除了著重病後調理,亦越來越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健康管理。今天,我們將從《黃帝內經》出發,淺談中醫對健康飲食的看法。
《素問·藏氣法時論》提及:「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藏,病隨五味所宜也。」這段文字揭示了中醫對食物與健康的基本觀點。
古人認為治病(攻邪)要根據人體的具體情況,或需要用到偏性較強的藥物(毒藥),以調整人體的偏性,達到「陰平陽秘」。而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五穀、五果、五畜、五菜等食物輔助以更好地調理身體。這裡的「五」,並不是單指某五種食物,而是泛指五味 —「辛、酸、甘、苦、鹹」的五類食物。中醫認為五味偏性分屬五臟,且具有不同作用:「辛主散、入肺;酸主收、入肝;甘主緩、入脾;苦主堅、入心;鹹主軟、入腎」,可協助調整人體的氣血陰陽平衡以及氣機的升降出入正常。
除了五味,《黃帝内經》還分別提及穀物、水果、牲畜和蔬菜。根據目前研究共識,《黃帝内經》大約成書於戰國至西漢期間,即使在當時物質相對匱乏,大多數人生活相對困苦的年代,亦已經提出了要均衡飲食的概念,足見這四類食物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
具體而言,穀物類食物有供養五臟的作用,為主食和首選;水果有助益五臟的功效,肉類有增益五臟的功能,蔬菜有補充五臟的作用,以上三者皆為輔助飲食且必不可少的。在均衡飲食的前提下,再根據身體的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四氣」(寒、熱、溫、涼)和「五味」食物,補益身體氣血和調整陰陽平衡,以達至「正氣存内,邪不可干」的健康狀態。
最後,中醫強調「四時」與五藏的相應關係,認為人體會隨著自然環境的變化而作出調整和適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便是古人總結季節養生的重點部分。一般情況下,春天飲食應順應陽氣生發,夏天應順陽氣生長,秋天應順陽氣内收,冬天應順陽氣收藏。
總括而言,中醫認為若要健康飲食,必須注意四個基礎的關鍵因素:五味、四氣、飲食均衡以及順應四時。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有疑問,請先向註冊中醫師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