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及中医专科服务

中医看健康饮食
2025年9月1日

註册中医师李逸智

现代人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加,除了着重病后调理,亦越来越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健康管理。今天,我们将从《黄帝内经》出发,浅谈中医对健康饮食的看法。

 

《素问·藏气法时论》提及:「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这段文字揭示了中医对食物与健康的基本观点。

 

古人认为治病(攻邪)要根据人体的具体情况,或需要用到偏性较强的药物(毒药),以调整人体的偏性,达到「阴平阳秘」。而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食物辅助以更好地调理身体。这里的「五」,並不是单指某五种食物,而是泛指五味 —「辛、酸、甘、苦、咸」的五类食物。中医认为五味偏性分属五脏,且具有不同作用:「辛主散、入肺;酸主收、入肝;甘主缓、入脾;苦主坚、入心;咸主软、入肾」,可协助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以及气机的升降出入正常。

 

除了五味,《黄帝内经》还分別提及谷物、水果、牲畜和蔬菜。根据目前研究共识,《黄帝内经》大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期间,即使在当时物质相对匮乏,大多数人生活相对困苦的年代,亦已经提出了要均衡饮食的概念,足见这四类食物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具体而言,谷物类食物有供养五脏的作用,为主食和首选;水果有助益五脏的功效,肉类有增益五脏的功能,蔬菜有补充五脏的作用,以上三者皆为辅助饮食且必不可少的。在均衡饮食的前提下,再根据身体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食物,补益身体气血和调整阴阳平衡,以达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健康状态。

 

最后,中医强调「四时」与五藏的相应关係,认为人体会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作出调整和适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便是古人总结季节养生的重点部分。一般情况下,春天饮食应顺应阳气生发,夏天应顺阳气生长,秋天应顺阳气内收,冬天应顺阳气收藏。

 

总括而言,中医认为若要健康饮食,必须注意四个基础的关键因素:五味、四气、饮食均衡以及顺应四时。

 

(以上资料只供参考,如有疑问,请先向註册中医师谘询。)

online boo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