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健康輔導服務
輔導心理學家蘇穎麗
很多家長都經歷過孩子說謊的情況,並且對如何處理孩子的這種偏差行為有疑問。本文將帶大家由孩子的認知、社交發展及腦神經科學角度,探討孩子何時開始說謊?他們說謊的原因?而家長應如何處理,才能幫助孩子減少說謊行為?
由一眾國際心理學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指出,當孩子發展出「心智理論」(大約在兩至三歲左右)時,他們便開始懂得說謊。心智理論讓孩子意識到,他們與其他人在想法、情緒、願望及角度層面都可以不一樣,所以,他們也可以透過向其他人編造不真實的事情及想法,來獲取想要的獎賞。孩子單純地認為自己只是想獲得獎賞或說出父母想聽的說話而已,並沒有犯下錯誤。因此,當孩子發展出「心智理論」時,如果家長尚未教導孩子誠實的重要性,幾乎每個孩子也懂得說謊。
孩子們說謊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個重點:孩子未能內化誠實的重要性、因害怕犯錯而被懲罰,以及急於獲得認同。
1)孩子未能內化誠實的重要性
成年人總是假設幼兒生來就知道說謊是錯誤的行為,因此當家長發現幼兒說謊時,就責罵一番。事實上,幼兒尚未能了解真相與謊言的差異,更未明瞭說謊是錯誤的行為,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這時候,幼兒需要家長教導誠實的重要性而不是懲罰及管教。然而,幼兒心智未夠成熟,家長需要時間慢慢教導及調整。
除此之外,加拿大心理學學者Victoria Talwar的研究團隊指出,如果家長從小向孩子傳遞「說謊是錯的行為,但有時善意的謊言是需要的。」這種信息,這樣可能會減低孩子對誠實的堅持及忽略誠實的重要性,讓孩子更容易說謊。因此,家長應立場清晰地表達:「說謊是錯誤的行為,應該努力堅持誠實」,使孩子能夠內化誠實的重要性。
2) 做錯事害怕承受後果
當孩子犯錯後,媽媽以嚴厲的態度質問孩子,會使孩子的恐懼感增加。孩子的本能掌控了他,驅使他在沒有經過理性思考便隨意編造答案,以謊言掩蓋真相來瞞天過海。家長為此感到憤怒、挫敗及自責,認為自己管教不善,同時亦擔心若不好好管教孩子,他們日後可能會作奸犯科。因此,家長大發雷霆,狠狠懲罰了孩子一頓。可是,加拿大心理學學者Victoria Talwar指出,嚴懲這做法並不會對孩子說謊的行為起到警戒作用,而是讓孩子更害怕懲罰,促使孩子更加純熟使用謊言來逃避懲罰,並編造更完整的版本,最終形成惡性循環。害怕懲罰成為習慣說謊的推動力,讓說謊行為不減反增。
3) 急於獲得認同
孩子為了得到家長的認同,很多時候會領取不屬於自己的功勞。例如,當媽媽稱讚小明:「真乖巧,已經幫忙摺好衣服」時,小明回應媽媽:「嗯,是的!」而事實是衣服並不是他收拾的。由於孩子渴望得到認同,只要讓孩子深知家長不認同他說謊的做法,孩子便能夠減少說謊。家長平常亦可以通過繪本和寓言故事向孩子灌輸誠實的好處。當孩子能夠堅持誠實,家長就以讚賞及鼓勵去認同孩子誠實的表現。Victoria Talwar的研究團隊指出,灌輸孩子誠實的好處比起指出說謊的壞處對孩子堅持誠實更有效。那就是說,與孩子一起讀《喬治華盛頓和櫻桃樹》比讀《狼來了》的故事,孩子會更容易內化誠實的重要性!
家長可以採取以下步驟,幫助孩子改善說謊的行為:
1)先擁抱孩子,對他表達愛
2)明白孩子的恐懼感,讓他感到安心
3)表達自己傷心的感覺以及重視和他的關係,希望這事不影響與他的關係,以後仍能夠相信他說的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事實
4)鼓勵他親口說出真相
5)稱讚孩子的誠實,並原諒他的過錯
6)專注於想方法與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透過以上的處理方法能夠幫助孩子消除對犯錯後的恐懼,讓他們內化誠實的重要性及說謊的壞處。那樣,孩子便能從恐懼被罰的惡性循環中走出來,堅持誠實,與家人建立互信的關係。
資料來源:
Ding, X. P., Wellman, H. M., Wang, Y., Fu, G., & Lee, K. (2015). Theory-of-mind training causes honest young children to li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6(11), 1812–1821.
Lavoie, J., Leduc, K., Crossman, A. M., & Talwar, V. (2016). Do as I say and not as I think: Parent socialization of lie-telling behavior. Children & Society, 30(4), 253-264.
Lavoie, J., Nagar, P. M., & Talwar, V. (2016). From Kantian to Machiavellian deceivers: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reasoning and self-reported use of secrets and lies. Childhood 24(2),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