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健康輔導服務

休息=奢侈嗎?
2023年11月14日

輔導心理學家 譚凱瑩

 

當我們聽到「休息」這個詞語,總會不自覺地聯想到「放假」和「旅行」,或是擁有一段屬於自己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暫時離開煩擾的生活。對於不少家長而言,每天被排山倒海的事情堆滿,有時候休息看似是一件奢侈而且遙不可及的事情。常言道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家長們除了背負育兒的職責,擔憂子女的各樣事情,履行父母角色,還要上班、處理家庭事務。儘管他們稍為有空閒的時間,也會選擇優先處理孩子的事,希望能夠為子女提供最好的資源。有時候暫時停下育兒角色,反而會帶來焦慮,甚至乎內心會充滿罪惡感,覺得自己不應該休息或放鬆。

 

要在繁忙急促生活中,於工作與生活尋找平衡的確不容易,但是當我們的生活就像機器般重複工作,疲累感只會有增無減。而這些無法透過休息來恢復的疲勞感長期持續,不但會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更會使我們難以集中面對日常生活難題。正如在乘坐飛機時,機艙服務員再三強調,萬一遇到緊急情況,我們要先為自己配戴氧氣罩,然後再為身旁的人戴上,以確保我們有足夠氧氣去照料他人。雖然休息看似是揮霍浪費時間,但如果我們沒有照顧好自己,又怎會有精力照顧他人呢?

 

能夠有一個悠長假期到處遊玩固然好,但確實不容易安排,因此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找些方法能夠幫助我們達致「休息」狀態。我們可以透過呼吸及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幫助我們調整狀態。靜觀是指有意識地,不加批判地,留心當下的經歷。多項研究顯示,當我們有意識地留意此時此刻的生活經驗,如實地「觀」察當刻的體驗,便能讓我們的身心「靜」下來安住此時此刻,減少焦慮和憂鬱的想法及情緒,增加快樂感, 為自己適當地放鬆一下。

 

例如:當在等待接送孩子放學時,可以運用「眼睛」觀察一下身邊的事物,用「鼻」嗅一下探測四周環境的氣味,用「耳朵」聆聽一下週遭的聲音。又或者可以將注意力放於雙腿上,感受一下站立時「腳掌」與地板的接觸。當進食時,我們可以稍微慢下來用「嘴巴」及「舌頭」感受一下食物的味道,或用「手」觸摸一下食物的質感,甚至可以簡單的一吸一呼,覺察一下此時此刻的經歷。因為當我們將注意力放在感官上,如實地感受當刻的生活經驗,無形地塑造了一個屬於自己的「休息」空間,讓我們暫時抽離複雜的思緒,從煩擾的生活中稍微喘一口氣。

 

然而,呼吸與身體無時無刻都與我們同在,只要願意的話,我們可以隨時隨地把注意力轉到感官上,為自己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快速「充電」。因此,休息並非如我們想像中如此遙不可及。因為當我們全心全意將身心放在此刻的生活經驗中,如實地觀察當刻的體驗,便能讓我們的身心靜下來安住此時此刻,幫助我們調整狀態,為自己適當地放鬆一下。

 

References:

Baer, R. A. (2009). Self-focused attention and mechanisms of change in mindfulness-based treatment. 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 38(S1), 15-20.

 

Kolahkaj, B., & Zargar, F. (2015). Effect of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on Anxiety, Depression and Stress in Women With Multiple Sclerosis. Nursing and midwifery studies, 4(4), e29655. https://doi.org/10.17795/nmsjournal29655 

 

online boo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