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健康輔導服務

孩子升中大不同
2024年8月29日

心理輔導師李恩樂

不少父母會發現孩子升中後大有不同,彷彿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變得反叛,堅持己見。可能會問「為什麼我的孩子不像從前般聽話呢?」「為什麼孩子只聽朋友的說話,但對我們的教導卻很反感?」

 

在心理學的角度,青春期中強調的獨立自主卻是孩子成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必經之路。根據Erik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小學時期的孩子需要從指派的任務中學習得到勤奮、服從、勝任感及成就感。然而,當孩子踏入青春期時期(由12至18歲),身體快速成長及生理上漸趨成熟,認知能力相繼增長,孩子也開始尋找自我,並傾向在朋輩中獲得身分認同,探索「我是誰?我能成為什麼?」。當解答到這個問題時,孩子便能找到自我的價值及方向,建立健康的自我認同感,完成「自我統合」。

 

因此,隨著發展階段的轉變,家長需要思考的問題則是「如何協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認識?」。

 

要協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認識,「正向的溝通」是不可缺少的一環。這種溝通方式是抱持先不作批評的態度,提供開放的討論空間,以接納及尊重的心態聆聽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並試引導孩子表達內在真實的想法,讓他們提升自我認識。

 

家長不妨一試以下三個小技巧:

 

1. 觀察及開放式的提問

家長可嘗試表達自己的「觀察」及以開放式的問題向孩子提問。例如:「我觀察到你皺著眉頭,好像不太放鬆,什麼事讓你不能放鬆?」當這樣問時便能給予孩子思考及表達的空間,也讓他感到被關心和尊重,才會願意繼續分享及建立對你更深厚的信任。

 

2. 多提問及回應感受與想法

我們的「情緒」背後總會埋藏著「想法」,而這些想法也透露著我們的價值觀。當孩子能表達想法,便能增加對自我的認知。因此,家長不妨多提問「這件事件令你有什麼感受?」,「這個感受背後你有什麼想法?」。然後,以接納的態度回應孩子,例如:「聽到你的分享,我知道你好難過」、「你難過的原因是因為沒有人明白你,而你很希望被明白。」

 

3. 使用「我」的信息

「你最近對人的態度比以前差!」及「我留意到你最近態度有點不同,可以和我分享嗎?」哪一個表達較為舒服呢?在溝通時以「你」作開始,很容易讓對方感到語句中包含著批評和指責,容易引起衝突或開始作自我防衛,拒絕溝通。反之,以「我」作開始時,孩子也較易接受我們的想法、感受和期望。

 

最後,家長不妨學習與青春期的孩子成為「朋友」,多一起計劃活動,聊一些共同的話題,了解現時孩子關注的時事、潮流、「潮語」,例如:「0尊」,即是「零」尊重等。若能拉近彼此的距離,有助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陪伴孩子在轉變中成長。

 

Reference: Erikson, E. H. (1950).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 Norton.

online boo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