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及中醫專科服務
註冊中醫師黎詠詩
甚麼是靜脈曲張?
當靜脈受到壓迫或是靜脈瓣膜關閉不全,血液倒流、積壓,使得靜脈內壓增加,經年累月下靜脈血管發生異常擴張,管壁擴張變成囊狀,就會形成靜脈曲張。靜脈曲張可以出現在腿部、肛門、食道、直腸等部位,其中以下肢靜脈曲張的情況最為常見。在中醫學上,靜脈曲張稱為「筋瘤」。
下肢靜脈曲張的症狀:
- 初期沒有明顯症狀,部分患者或有下肢酸痛、沉重、痕癢、腫脹、疲勞的感覺。
2.中期小腿淺靜脈逐漸隆起、擴張,顯現如同蜘蛛網的紋路,慢慢出現成團或囊狀的「青筋」。久站久坐後明顯,抬高腿後可以減緩。
3.後期小腿皮膚變粗、顏色變深,可伴有皮膚炎、出血滲液、靜脈性潰瘍。病情惡化可以併發肺栓塞、深層靜脈栓塞、周邊動脈疾病。
容易形成靜脈曲張的原因:
1.姿勢因素:久站久坐、長期垂腿容易使靜脈壓力升高,長時間站立是形成靜脈曲張的主要原因。
2.結構因素:先天瓣膜異常,或靜脈血管組織結構、功能受損,對靜脈構成壓力。或腹壓高,例如懷孕、腹水、腹部腫瘤、肥胖,同樣使靜脈壓力增加,造成靜脈曲張。
3.遺傳因素:家族有靜脈曲張病史的人士有較高機會患上靜脈曲張。
4.年齡因素:身體隨年齡衰退,血管缺乏彈性、血管瓣膜受損使血液積聚於靜脈。
5.性別因素:因為荷爾蒙變化的影響,女性更容易出現靜脈曲張。服用避孕藥有增加靜脈曲張的風險。
中醫治療:
中醫治療「筋瘤」有內服中藥、針灸、火針治療、放血療法及中藥外洗等方法,都具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能緩解腿部不適的症狀。根據病因,中醫分型有「勞倦傷氣」、「寒濕凝筋」、「外傷瘀滯」之分,治療便有「補中益氣」、「散寒通脈」、「活血化瘀」不同之法。常用補氣藥如黨參、黃蓍、升麻;散寒藥如桂枝、吳茱萸、小茴香;活血藥如川芎、當歸尾、紅花等。外洗藥可以使中藥有效成份通過皮膚進入血液,達到營養皮膚、血管,促進循環和血液回流。
外洗足浴方:
桑枝、紅花、川芎、黃蓍、威靈仙各30g,以5升水煎煮1小時。
待湯藥轉溫熱(約38~40°C)後可熏洗、浸泡足部。一周1-2次,每次15-20分鐘。
日常預防:
1.糾正姿勢,加強運動鍛鍊:避免久站久坐,減少翹腳,避免持重,定時活動。進行強化腿部刖肉的運動,通過肌肉的收縮可以增強血液的回流。
2.抬腿:休息和睡眠時,可盡量抬高雙腿,腿部高於心臟有利於血液回流。
3.控制體重,健康飲食:超重者應該減重,避免便秘。日常飲食以高纖、高蛋白、低鹽低脂為主,忌煙酒習慣。
4.避免穿著緊身衣物:特別是伴有皮膚潰瘍的人士,衣物以寬鬆透氣為首選。醫用的壓力物襪需要在專業的醫護人員指導下配戴。女士盡量減少穿著高跟鞋。
5.及時就醫:及早發現靜脈曲張的發生,及早治療,避免病情惡化和併發症的發生。若情況嚴重,應考慮手術治療。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有疑問,請向註冊中醫師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