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及中醫專科服務

針灸與痛症
2021年10月27日

註冊中醫師張浪

 

差不多每個人都有「痛」的經歷,身體的疼痛(pain)指通常由身體損傷、病患或不良的外部刺激所引起的不舒服感覺。疼痛在醫療護理行業中的常見定義是「一個人說感到痛,這就是痛;他說痛仍在,痛就仍在。」。

 

不論是受創後、手術及病後或是肌肉關節勞損、關節退化、慢性發炎或感染,長期痛症通常被界定爲間歇或持續痛楚三個月或以上。

 

本港人口常見的痛症種類爲頭痛、關節痛、腰背痛、肌肉痛及神經痛。

 

傳統中醫理論認為:各種原因導致的臟腑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或淤滯不行,或產生逆亂,或氣機升降失常等氣血運行障礙的病理改變,引起疼痛症狀,即“不通則痛”的病機。針灸治療通過對穴位的刺激和溫煦起到疏通經脈,行氣活血的作用,改善了病變部位的氣血運行狀態,恢復其正常的生理活動,即經絡通暢,臟腑恢復相對陰陽平衡。

 

現代醫學研究,則用可測量的生理資料來證實針灸緩解疼痛的機制。當針插入穴位時,局部作皮膚溫度測量,鐳射多普勒血流檢測和電磁脈衝檢查,都發現區域的血流會增加。針刺穴位使神經信息傳到脊髓,腦幹和下丘腦,令內源性鴉片類物質如β-內啡肽,MET-enkepalins,和強啡肽的釋放。此外,針灸還令血清素和褪黑素等神經遞質和神經肽釋放,這便可解釋為何針刺後有身心放鬆的效果。針灸尚可增強免疫功能,例如,哮喘患者接受針灸治療後,的CD3 +,CD4 +細胞會增加,而IL-6和IL 10和嗜酸性粒細胞則下降。也有研究發現,針刺能抑制與疼痛有關的痛覺通路。最近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表明,針灸對中樞神經系統有量化影響。

 

針灸被廣泛應用於臨床治療,而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歸納了對不同病症的針灸臨床證據:

1) 有對照實驗顯示針灸對以下病症或症狀有效:

    • 過敏性鼻炎;膽絞痛;抑鬱症;痢疾;原發性月經失調;急性胃炎;面部痛症;頭痛;原發性高血壓;原發性低血壓;引產;膝痛;白細胞減少症;下腰痛;胎位不正;妊娠嘔吐;頸痛;牙科痛症、下頜關節痛;肩周炎;手術後痛症;腎絞痛;類風濕關節炎;坐骨神經痛;扭傷;中風;網球肘

2) 顯示針灸有效,但需要更多實證數據支持:

    • 腹痛 (急性胃腸炎);痤瘡 (暗瘡);酒精上癮、排毒;面神經麻痹;氣喘;癌痛;心血管神經官能症;膽囊炎(慢性,急性發作);膽石症;競爭壓力綜合徵;頭部血管受傷;糖尿病 (II型);耳痛;流行性出血熱;鼻出血;眼疼痛 (結膜下注射);女性不孕症;面肌肉痙攣;女性尿道綜合徵;纖維肌痛症及筋膜炎症;胃腸動力障礙;痛風症;乙肝帶菌者;帶狀皰疹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高血脂症;卵巢功能衰退;失眠;分娩疼痛;乳汁不足;男性性功能障礙 (非器質性);美尼爾氏綜合徵 (耳水不平衡)

 

臨床證實針灸治療痛症有良好效果,沒有副作用。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有疑問,請向註冊中醫師查詢。

online boo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