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及中醫專科服務
註冊中醫師江曉彤
現代醫學將面癱分為中樞性面癱和周圍性面癱兩種,前者是以腦血管疾病為主要病因,例如腦中風、腦瘤等,臨床常合併同側半身不遂的症狀。後者病因不明,但多和病毒、細菌的感染以及自體免疫方面的疾病相關,最常見是「貝爾氏麻痺」(Bell’s Palsy)。這裡主要談談周圍性面癱,為大家介紹中醫的認識和治療。
本病在季節變化時發病最多,特別是春冬二季。本病發病突然,患者常於晨起洗臉、漱口、吃飯時發現一側面肌癱瘓,眼瞼不能閉合,眼淚外溢,不能蹙額、皺眉、露齒、鼓腮等動作,說話漏風,口角流涎,漱口漏水,病側額紋、鼻唇溝消失。偶見患者伴有耳後壓痛、味覺失靈的症狀,嚴重影響心理和日常生活。
中醫稱面癱為「口眼喎斜」、「卒口癖」,俗稱「吊線風」。中醫認為,本病多因患者素體正氣不足,絡脈空虛,衛外不固,風邪因而乘虛而入,足太陽和足陽明經筋功能失調,氣血痺阻,導致肌肉弛緩不收。因此,避免在出汗後對著一側面部吹風過久,或在較強冷氣的房間停留,是一個很好預防的面癱的方法。
中醫治療面癱方法很多,治療根據不同時期,患者體質以及病情,辨證選穴及處方用藥。針灸多選頭面部和肢體上的穴位,如翳風、下關、地倉、夾車、攢竹、風池、合谷、太沖,疏通經絡,調氣活血。常用的中藥如:白附子、僵蠶、 防風、葛根等,針灸結合中藥治療的目的是祛風通絡。此外,亦可配合熱敏灸、皮膚針、拔罐、穴位敷貼等方法治療。
治療期間,應注意面部保暖。患者可以熱敷或按摩面部,夜間配戴眼罩或太陽眼鏡,需要時配合人工淚液,保持眼睛清潔濕潤。注意面癱早期治療尤其重要,發病後首15天是治療的黃金期。而病情較重的患者不要因前期效果欠佳而放棄治療,要重視恢復期(15天至3個月)治療,應把握時機,堅持治療,才能提高治療的效果,減低發生後遺症的可能。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有疑問,請向註冊中醫師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