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健康輔導服務
情緒健康輔導服務
培養孩子自主性,是家長給孩子一份珍貴的禮物。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有追求自主性的需求。簡單而言,自主性是指我們能夠出於自發性,不受外界壓力影響,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
不少研究發現,家長若能尊重並鼓勵孩子的自主性,將有助提升孩子的思考能力、解難能力及自學能力,並能協助孩子建立自信、責任感及積極性。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家長很難完全任由孩子隨個人喜好行事,因為孩子需要學習規矩與界限。家長的引導能幫助孩子明白社會對行為和道德的規範,知道哪些事情是可以做和不可以做。
在引導孩子遵守規矩的過程中,家長難免需要對孩子的行為提出要求。例如,孩子的個人意願可能是放學回家後立刻玩耍,但家長可能會要求孩子先完成功課或溫習後才可以玩耍。這意味著,在遵守規矩的情況下,孩子需完成指定的任務後才能進行自己喜歡的活動,因而孩子需改變原本的想法和行為,未能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這令人不禁疑惑,家長在引導孩子遵守規矩與培養孩子自主性的過程中應如何取得平衡?
心理學家 Dr. Haim Ginott 認為,家長可參考以下四個步驟,既能鼓勵孩子自主性,又能有效地讓孩子遵守規矩:
- 家長向孩子表達對其想法或感受的理解。
- 家長向孩子解釋合適的行為界限。
- 家長向孩子提出既能滿足其意願又符合規矩的方法。
- 如果孩子對規限感到不滿,家長可提供合適的方法讓孩子表達負面情緒。
例如,家長要求孩子放學回家後需先完成功課才可玩耍,可參考以下方式:
第一步驟:
家長可以向孩子表示理解,例如:「你上了一整天的課,放學回家後很想透過玩耍輕鬆一下,玩自己喜歡的遊戲確實會很開心。而且,做功課相對來說是較沉悶,沒那麼吸引。」;
第二步驟:
家長可以向孩子解釋提出「完成功課後才玩耍」的原因,例如:「這是為了幫助你學會先工作、後娛樂的原則,從而慢慢地養成自律的好習慣。」;
第三步驟:
家長可以提出一些滿足孩子需求的替代方法,例如:「放學後,可以帶你到附近的公園散步,放鬆一下,或者我們可以在做功課之前一起聽一段節奏輕鬆的音樂,鬆弛一下。」;
第四步驟:
如果孩子對規限感到不滿並發脾氣,家長可以提醒孩子以不傷害自己、他人或物件的方法來表達負面情緒,例如把心中的不滿和憤怒全寫在紙上。
由此可見,家長的每一次引導,都可以成為孩子體驗自主性的練習。「培養自主性」是家長送給孩子一份珍貴而美好的禮物。
參考來源:
Ginott, H. (1965). Between parent and child. New York: A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