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及中醫專科服務
註冊中醫師李樂詩
天氣寒冷,一不小心便很容易冷倒,初起會咽喉乾癢和打噴嚏,後來就開始喉嚨痛、流鼻水和咳嗽,甚至開始發燒頭痛、身重乏力,看來應該是感冒了!本來打算家中找些成藥吃幾天,以為幾天就會痊癒?但情況似乎越來越嚴重,發熱幾天未退,難道是患上「流感」?究竟「流感」是甚麼?有辦法預防嗎?
「流感」、「傷風感冒」與「新冠」有甚麼分別嗎?
「流感」全名是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所引致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在流行病學統計上,流感有好發的季節,在香港一般分為夏季和冬季兩個高峰期。本港冬季流感多發生於1月至3月,症狀可包括高熱(體溫可達攝氏38.5度以上)、全身痠痛、怕冷、頭痛、喉嚨痛、咳嗽、鼻塞、流鼻水、嘔吐和腹痛泄瀉等,一般在7天內可以自行痊癒。
而傷風的症狀與流感相似,但症狀較輕。一般傷風感冒都會有上呼吸道症狀,例如咳嗽、痰多、流鼻水和咽喉痛等,但比較少見如「流感」般的高熱或持續幾天的發熱,亦較少見全身肌肉痠痛。
至於「新冠」的症狀與流感差不多一樣,同樣出現高熱身痛、上呼吸道症狀及腸胃症狀等,但新冠或會出現後遺症,例如腦霧、皮疹、味覺或嗅覺減退等。而「新冠」與「流感」是由兩種不同的病毒引起,可以在快速病毒抗原測試中分別出來。
如何預防「流感」?
中醫認為人體內存在正氣,當正氣充足,就會精神爽利,身體健康;反之當正氣不足時,致病的外邪例如風、寒、濕和熱等就會入侵人體,引致發生疾病。中醫古籍《黃帝內經》裡有提及「正氣內存,邪不可干」,意思就是當人體自身的正氣旺盛,外邪就不容易入侵人體了。因此要預防流感,首先是要固護正氣,當抵抗力充足時,就可以避免外邪侵襲了。
固護正氣的小貼士:
睡眠篇
別以為睡眠質素差只是會「攰啲、唔夠精神」,睡眠其實是身體修復的時間。當一個人睡眠不足,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亦會較弱;若已經生病,休息不足更會拖慢康復進度。同時,中醫亦講求作息的時間性,適當的時間入睡對人體有更大的益處。在子時,即晚上11時至凌晨1時,人體的氣血在這段時間會運行到膽經,在這段時間入睡,可以幫助肝膽運作正常,使氣血運氣通暢,免疫力得以提升。因此緊記,除了充足睡眠外,在晚上11時前入睡就更事半功倍!
外出篇
香港的冬天雖然不至於極度寒冷,但寒風吹來,都可令人受寒生病。《黃帝內經》亦有提及「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意思是指能使人致病的邪氣都會趁機偷襲人體,我們應要相應的作出迴避。所以,外出時應適當加添衣物,尤其要注於頸部及背部的保暖,避免受寒。而且,流感是透過飛沫在空氣間傳播,所以應保持良好的衞生習慣,勤洗手,咳嗽或打噴嚏時要用紙巾掩好口鼻。在人多密集的地方,應注意空氣流通,高危人士如孕婦、長者、免疫力較低的人士應佩戴口罩,減少受外邪入侵的機會。
飲食篇
正如前文提及,中醫認為保存正氣是最重要的原則。在飲食上,應要定時定量、均衡飲食、少吃寒涼、生冷、辛辣、煎炸和肥膩等食物。因為飲食不節,首先就會傷害脾胃;一旦人體的脾胃功能失常,就會阻礙氣血產生。血氣不足,抵抗力自然會下降,外邪就更易乘機入侵人體了。另一方面,日常湯水中可飲用益氣健脾和潤肺生津的材料,例如:白朮、淮山、海底椰、無花果、南北杏和雪梨等等,可以有助增強體質,減少冬季流感的發生。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有疑問,請先向註冊中醫師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