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及中醫專科服務

夏季調攝 宜從夏至開始
2025年6月27日

註冊中醫師葉韻姿

2025年6月21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這一天的太陽會直射北回歸線,此也是北半球白晝最長而黑夜最短的一天。古人說:「夏至一陰生,冬至一陽生。」夏至與冬至相對,同屬陰陽轉化的節氣。雖然「冬大過年」,大眾多著重冬至的養生,但夏至亦應當調養身體。避免因暑熱邪氣影響而導致氣津虧虛,甚至出現中暑或暑厥的情況。

「至」有極的意思,夏至是自然界陽氣升發達到極點的日子,也是全年日照最長的日子,平均溫度高於28度。然而,夏至並非全年最熱的時候,真正最熱的日子在夏至後的三伏(7月20日至8月9日期間),炎熱天氣會持續至小暑及大暑。近年全球氣候暖化,酷熱天氣甚至延伸至寒露或霜降後。

 

夏至的身體影響與飲食建議

夏至期間,陽氣熾盛,汗出增多,身體陽氣運氣趨於體表,導致體內尤其是消化系統變得脆弱。暑多挾濕,臨床上容易引起腹瀉、腹痛、嘔吐、胃痛、積滯等疾患。建議避免進食辛辣炙煿、煎炸或油膩的食物,以減輕脾胃負擔。此外,許多人喜歡大口灌冰涼飲料,此舉雖能清涼一時,但卻容易損傷脾胃陽氣,導致脾胃運化失司,加上寒氣阻礙氣血循環,嚴重者會感到胸口鬱悶及呼吸不暢等問題。

 

夏季「屬心、屬火」,悶熱天氣常使人煩躁不安,亦會易怒失眠。因此夏季調攝應從心出發,心平氣和,身體才能適應暑熱,養生食材可多使用「滋陰降火,清熱解暑,袪濕除煩」,亦建議新鮮清淡,高纖蔬果為宜,以七分飽滿為度。

 

食材選擇:

- 「苦」味入心:助心氣,適量食用能清暑泄熱、瀉火除煩。如苦瓜、芹菜、羽衣甘藍及蘿蔔等。 

- 「酸」味生津:健胃消食、生津止渴、促進食慾。如烏梅、山楂、青檸、鳳梨及奇異果等。 

- 消暑佳品:荷葉、冬瓜、老黃瓜、菠菜及綠豆等清熱解暑食材。 

 

炎熱會消耗體力和出汗,不論外出遊玩或從事戶外工作,宜減少暴曬時間,定時要到陰涼處避暑,多補充水分。或可飲用綠豆湯、甘蔗汁、荸薺雪梨茶及酸梅湯等消暑茶飲。以下提供兩款食療參考:

 

西洋參甘草薏仁玉米飲

材料:西洋蔘10克、生甘草6克、生薏米30克及粟米連鬚一條

製法:500毫升清水,加入生薏米、生甘草和粟米,煲約45分鐘,最後10分鐘加入西洋蔘,待涼即可飲用。

功效:清熱祛濕、益氣生津

 

寧神健脾甜湯

材料:蓮子15克、百合15克、茯苓15克、陳皮一角、綠豆、洋薏米、南豆各30克及冰糖適量

製法:食材洗淨,清水浸泡20分鐘。煮沸約1公升水,放入已浸泡食材,轉小火煲約一小時,加入冰糖調即可。

功效:清熱除煩,潤肺安神

 

除了食療,大家可按壓心經神門穴,清心瀉火,寧心安神,改善心煩失眠問題;可按壓足三里穴,有補脾益氣、消痞化濕及提升脾胃消化功能。內外調治,希望能助大家順利度過炎炎夏日。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有疑問,請先向註冊中醫師諮詢。)

online boo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