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及中医专科服务
註册中医师张浪
差不多每个人都有「痛」的经歷,身体的疼痛(pain)指通常由身体损伤、病患或不良的外部刺激所引起的不舒服感觉。疼痛在医疗护理行业中的常见定义是「一个人说感到痛,这就是痛;他说痛仍在,痛就仍在。」。
不论是受创后、手术及病后或是肌肉关节劳损、关节退化、慢性发炎或感染,长期痛症通常被界定爲间歇或持续痛楚三个月或以上。
本港人口常见的痛症种类爲头痛、关节痛、腰背痛、肌肉痛及神经痛。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脏腑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淤滞不行,或产生逆乱,或气机升降失常等气血运行障碍的病理改变,引起疼痛症状,即“不通则痛”的病机。针灸治疗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和温煦起到疏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改善了病变部位的气血运行状态,恢復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即经络通畅,脏腑恢復相对阴阳平衡。
现代医学研究,则用可测量的生理资料来证实针灸缓解疼痛的机制。当针插入穴位时,局部作皮肤温度测量,镭射多普勒血流检测和电磁脉冲检查,都发现区域的血流会增加。针刺穴位使神经信息传到嵴髓,脑幹和下丘脑,令内源性鸦片类物质如β-内啡肽,MET-enkepalins,和强啡肽的释放。此外,针灸还令血清素和褪黑素等神经递质和神经肽释放,这便可解释为何针刺后有身心放松的效果。针灸尚可增强免疫功能,例如,哮喘患者接受针灸治疗后,的CD3 +,CD4 +细胞会增加,而IL-6和IL 10和嗜酸性粒细胞则下降。也有研究发现,针刺能抑制与疼痛有关的痛觉通路。最近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表明,针灸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量化影响。
针灸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而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归纳了对不同病症的针灸临床证据:
1) 有对照实验显示针灸对以下病症或症状有效:
-
- 过敏性鼻炎;胆绞痛;抑郁症;痢疾;原发性月经失调;急性胃炎;面部痛症;头痛;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低血压;引产;膝痛;白细胞减少症;下腰痛;胎位不正;妊娠呕吐;颈痛;牙科痛症、下颌关节痛;肩周炎;手术后痛症;肾绞痛;类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扭伤;中风;网球肘
2) 显示针灸有效,但需要更多实证数据支持:
-
- 腹痛 (急性胃肠炎);痤疮 (暗疮);酒精上瘾、排毒;面神经麻痹;气喘;癌痛;心血管神经官能症;胆囊炎(慢性,急性发作);胆石症;竞争压力综合征;头部血管受伤;糖尿病 (II型);耳痛;流行性出血热;鼻出血;眼疼痛 (结膜下注射);女性不孕症;面肌肉痉挛;女性尿道综合征;纤维肌痛症及筋膜炎症;胃肠动力障碍;痛风症;乙肝带菌者;带状疱疹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高血脂症;卵巢功能衰退;失眠;分娩疼痛;乳汁不足;男性性功能障碍 (非器质性);美尼尔氏综合征 (耳水不平衡)
临床证实针灸治疗痛症有良好效果,沒有副作用。
以上资料只供参考,如有疑问,请向註册中医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