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健康辅导服务
辅导心理学家苏颖丽
很多家长都经歷过孩子说谎的情况,並且对如何处理孩子的这种偏差行为有疑问。本文将带大家由孩子的认知、社交发展及脑神经科学角度,探讨孩子何时开始说谎?他们说谎的原因?而家长应如何处理,才能帮助孩子减少说谎行为?
由一众国际心理学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指出,当孩子发展出「心智理论」(大约在两至三岁左右)时,他们便开始懂得说谎。心智理论让孩子意识到,他们与其他人在想法、情绪、愿望及角度层面都可以不一样,所以,他们也可以透过向其他人编造不真实的事情及想法,来获取想要的奖赏。孩子单纯地认为自己只是想获得奖赏或说出父母想听的说话而已,並沒有犯下错误。因此,当孩子发展出「心智理论」时,如果家长尚未教导孩子诚实的重要性,几乎每个孩子也懂得说谎。
孩子们说谎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个重点:孩子未能明白诚实的重要性、因害怕犯错而被惩罚,以及急于获得认同。
1)孩子未能明白诚实的重要性
成年人总是假设幼儿生来就知道说谎是错误的行为,因此当家长发现幼儿说谎时,就责骂一番。事实上,幼儿尚未能了解真相与谎言的差异,更未明了说谎是错误的行为,会破坏与他人的关係。这时候,幼儿需要家长教导诚实的重要性而不是惩罚及管教。然而,幼儿心智未够成熟,家长需要时间慢慢教导及调整。
除此之外,加拿大心理学学者Victoria Talwar的研究团队指出,如果家长从小向孩子传递「说谎是错的行为,但有时善意的谎言是需要的。」这种信息,这样可能会减低孩子对诚实的坚持及忽略诚实的重要性,让孩子更容易说谎。因此,家长应立场清晰地表达:「说谎是错误的行为,应该努力坚持诚实」,使孩子能够明白诚实的重要性。
2) 做错事害怕承受后果
当孩子犯错后,妈妈以严厉的态度质问孩子,会使孩子的恐惧感增加。孩子的本能掌控了他,驱使他在沒有经过理性思考便随意编造答案,以谎言掩盖真相来瞒天过海。家长为此感到愤怒、挫败及自责,认为自己管教不善,同时亦担心若不好好管教孩子,他们日后可能会作奸犯科。因此,家长大发雷霆,狠狠惩罚了孩子一顿。可是,加拿大心理学学者Victoria Talwar指出,严惩这做法並不会对孩子说谎的行为起到警戒作用,而是让孩子更害怕惩罚,促使孩子更加纯熟使用谎言来逃避惩罚,並编造更完整的版本,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害怕惩罚成为习惯说谎的推动力,让说谎行为不减反增。
3) 急于获得认同
孩子为了得到家长的认同,很多时候会领取不属于自己的功劳。例如,当妈妈称赞小明:「真乖巧,已经帮忙摺好衣服」时,小明回应妈妈:「嗯,是的!」而事实是衣服並不是他收拾的。由于孩子渴望得到认同,只要让孩子深知家长不认同他说谎的做法,孩子便能够减少说谎。家长平常亦可以通过绘本和寓言故事向孩子灌输诚实的好处。当孩子能够坚持诚实,家长就以赞赏及鼓励去认同孩子诚实的表现。Victoria Talwar的研究团队指出,灌输孩子诚实的好处比起指出说谎的坏处对孩子坚持诚实更有效。那就是说,与孩子一起读《乔治华盛顿和樱桃树》比读《狼来了》的故事,孩子会更容易明白诚实的重要性!
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步骤,帮助孩子改善说谎的行为:
1)先拥抱孩子,对他表达爱
2)明白孩子的恐惧感,让他感到安心
3)表达自己伤心的感觉以及重视和他的关係,希望这事不影响与他的关係,以后仍能够相信他说的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实
4)鼓励他亲口说出真相
5)称赞孩子的诚实,並原谅他的过错
6)专注于想方法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透过以上的处理方法能够帮助孩子消除对犯错后的恐惧,让他们明白诚实的重要性及说谎的坏处。那样,孩子便能从恐惧被罚的恶性循环中走出来,坚持诚实,与家人建立互信的关係。
资料来源:
Ding, X. P., Wellman, H. M., Wang, Y., Fu, G., & Lee, K. (2015). Theory-of-mind training causes honest young children to li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6(11), 1812–1821.
Lavoie, J., Leduc, K., Crossman, A. M., & Talwar, V. (2016). Do as I say and not as I think: Parent socialization of lie-telling behavior. Children & Society, 30(4), 253-264.
Lavoie, J., Nagar, P. M., & Talwar, V. (2016). From Kantian to Machiavellian deceivers: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reasoning and self-reported use of secrets and lies. Childhood 24(2), 1-15.